有些東西,純粹
放得愈久,經過時間的釀造、積累
更顯得醇厚
若是不純粹
放得愈久,可能酸腐或是稀而無味
我是在說酒嗎?
不,我是在說人
Thursday, June 27, 2013
Friday, June 21, 2013
UI 作為語言的一種族類,相關討論
以前談 UI (User Interface),UI 是用來呈現或協助操作內容的工具
Traditional wireframes are great to show a static view of the app, but in the "fast and fluid" environment of new generation app, the dynamic aspects of an app --animations and movement-- are also very important.
Great app design includes consideration of not just where content is placed but how and when it gets there in response to which user actions.
近期則常談,如何讓「內容 (Content) 本身即是 UI」
內容 = UI,所以閱讀就可以更簡捷,減少 UI 分掉的注意力
在 App 的使用上,更接近沉浸式 (Immersive Experiences) 的使用體驗
基於自己過去的語言慣性
我會用「維度 (dimension)」來描述這個概念
紙張是 width x height 的 2 維平面
Device 的 screen 基本上也是一個 2 維平面
但是在數位文本的世界裏
App 這文本卻是個多維/高維的世界
利用 multi-touch 及 gesture 的操控
Tap、Double-Tap、Press、Swipe ... 是有向量和姿態的不可見 UI
各內容片段既是存在於不同的維度中
又像是量子躍遷 (quantum leap) 般被召喚去來
我知道我的說法有些難以理解(雖然自以為很精準)
下面是今天看到的一段描述,或許稍容易理解些,這是不同層次的精準
Great app design includes consideration of not just where content is placed but how and when it gets there in response to which user actions.
用文字寫另外的百分之十
日常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歷程是顯見的
事件、心情、流行的話語,BuzzFeed 式的創意
在部落格或 facebook 上,繁茂地盛開著
人們用文字寫著這百分之九十
還有百分之十是隱性的
輪廓不清、向量不明、意圖猶豫
然而,我的文字卻是屬於這裏
之所以存在,之所以醒著
用文字作探針之必要
Saturday, June 15, 2013
遇見什麼也沒有的自己
因為機遇、癖好、能力與莫名的原因
每個人選擇了自己慣常的衣著打扮
經年累月的衣著樣貌
慢慢地反過來詮釋了每個人
聰明和自覺沒有必然的關係
自覺需要習慣性地揭掉身上的衣裝
把職位脫去,把學經歷脫去,把成就脫去
把寵辱脫去,把社會結構中的角色扮演脫去
赤身露體,不好見人
但可在山林的瀑布下明心澄性
見著除了自我外,什麼也沒有的自己
Tuesday, June 11, 2013
Monday, June 10, 2013
獨一無二的風景
每個人都該是獨一無二的風景
或至少是獨一無二的 "什麼"
在一座城市之中
擠滿了千萬個 "個人"
任一個地點,都有無數的人流動去來
錯身而過的每個人
也不免開始無區別,像是螞蟻
人愈多,彼此的互動接觸愈頻繁
是否就會愈同化,才能獲致群體生存
所謂的獨特性,多是模仿出來的
像自動販賣機
投入錢幣,選一個品牌和口味
滾下來的就是你的獨特
Sunday, June 9, 2013
鏡面容顏的雲場池
可曾試過站在樹下,用相機框住一方格天空
藍天和白雲成畫布的底紋
枝枒和綠葉是具碎形神韻的構圖
但今天的重點不在碎形或天空,而在水面
第一張照片的左下方有關鍵的提示
這是一張站在水澤旁
用相機框住一方水面拍攝的照片
第二張照片可看得更清楚
這是雲場池
有鏡面般的容顏
夏天綠、秋季紅,冬雪䨱之則白
Saturday, June 8, 2013
Friday, June 7, 2013
倡議一等原則
要倡議「一等原則」,何故。
此刻仍有:Gmail x 25 + Hotmail x 12 + Yahoo Mail * 4 + others * 8
共 49 個 e-mail 信箱在使用中
(在 Gmail 顯示中,已累計有 5000 多封未閱讀)
6 PC * 34 tabs + 4 mobile device * 8 tabs
再加上已用 Read Later(稍後閱讀 plug-in)標記的文章
2 種 plug-in * 約 50 則
共 336 頁待閱讀的網頁文章
通常在一段時間後,就超過 3000 則未閱讀
此時會大清倉,全部設成已閱讀
HTC One X+、Kindle Fire、New iPad、Windows 8 Tablet
大約也有近 100 則
還有 Google+ (Picasa) 無限空間的圖片備存
這些不斷長出各種想讀的、工作中的、自己生產出來的文件
在 4 台主要的電腦(PC / Mac)之間持續瞬間同步
此刻的危機,較之莊子,勝之千萬倍
但吾仍陷在這泥淖中,昏昧乏力難有清明
如何能以有限的歲月,去和這些等比級數成長的資訊相抗衡呢
因為工作、學習或各種想法的區隔
即使扣除年代久遠已未在使用的 e-mail 信箱此刻仍有:Gmail x 25 + Hotmail x 12 + Yahoo Mail * 4 + others * 8
共 49 個 e-mail 信箱在使用中
(在 Gmail 顯示中,已累計有 5000 多封未閱讀)
在 multi-tabs 的瀏覽器環境下
幾乎每台電腦中的 Chrome、IE、Firefox、Safari 都開了不少網頁等待閱讀6 PC * 34 tabs + 4 mobile device * 8 tabs
再加上已用 Read Later(稍後閱讀 plug-in)標記的文章
2 種 plug-in * 約 50 則
共 336 頁待閱讀的網頁文章
持續利用 Google Reader、Feedly、Zite、Zaker、Flipboard 等 RSS 閱讀軟體
訂閱了約計 120 個 RSS News
Feed通常在一段時間後,就超過 3000 則未閱讀
此時會大清倉,全部設成已閱讀
還有些文章,實在不好割捨,或錯以為讀之有用
會利用 Send To Kindle 功能,丟到 4 台 Kindle Reader 的 Device 中HTC One X+、Kindle Fire、New iPad、Windows 8 Tablet
大約也有近 100 則
家中一台全年無休的 PC 持續開著 eMule P2P 軟體
持續下載各種資源,每天大約成長 2~4 GB 的文件資料量
在 Dropbox、Google Drive、SkyDrive、iCloud、Amazon Cloud
Drive
及 Microsoft Office 365及 Office OneNote 上不斷收集各種文件還有 Google+ (Picasa) 無限空間的圖片備存
這些不斷長出各種想讀的、工作中的、自己生產出來的文件
在 4 台主要的電腦(PC / Mac)之間持續瞬間同步
還有基於對數位的不安全感
自 20 年前就開始用 CD / DVD 備份的 6000 多張光碟
... ...
其實,在 30 年前自己就喜歡莊子中的一段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而已此刻的危機,較之莊子,勝之千萬倍
但吾仍陷在這泥淖中,昏昧乏力難有清明
如何能以有限的歲月,去和這些等比級數成長的資訊相抗衡呢
該倡議「一等原則」或「一等俱樂部」
只看一等書、一等文章、一等RSS …
逢二、三等書、文章或RSS
殺之、避之、視而不見、見而不存
給自己一點生機
Wednesday, June 5, 2013
數位巨擘的朝代味
而 Microsoft 曾經是漢武一朝
現在約略是東漢的明章和時期了(再往下到了桓靈可不妙)
Apple 呢,或可擬之明代
文明積累的細緻度高卻也更中央集權、箝制思想
Amazon 像是北魏
沒有統一南北的疆土但貝佐斯(Bezos)堪比北魏孝文帝
在草原和農牧之間找新出路
我們呢?
是在楚地蒙昧中蓄積能量還是在飄渺的海島上
想著蓬萊神仙夢
Sunday, June 2, 2013
未被制約的語境選擇,另一種八面受敵方法論
不同的學問門類,皆有其獨特脈絡、語境及思考方式
我們一般思考,都在該事物被歸類的架構中進行語言與概念的運算
講到食物,自然在飲食文化中進行交談推衍
提到兩國之間,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理論框架便飛撲而來
我們理所當然地不能逃脫
因為文字扣緊議題,概念被栓在十尺方圓之地
用考古人類學的框架研究一幅畫作的形成
用天文物理學的角度檢視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存在意義
用管理學的脈絡描繪一首隱晦的詩
諸多明顯的不合時宜
卻有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的效果
用不同學問,攻單一議題
八面受敵,以致無所敵
我們一般思考,都在該事物被歸類的架構中進行語言與概念的運算
講到食物,自然在飲食文化中進行交談推衍
提到兩國之間,國際關係、地緣政治等理論框架便飛撲而來
我們理所當然地不能逃脫
因為文字扣緊議題,概念被栓在十尺方圓之地
用考古人類學的框架研究一幅畫作的形成
用天文物理學的角度檢視人類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存在意義
用管理學的脈絡描繪一首隱晦的詩
諸多明顯的不合時宜
卻有蘇軾八面受敵讀書法的效果
用不同學問,攻單一議題
八面受敵,以致無所敵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