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7, 2014

文字

文字是和自已對話的方式

對話是渲染存在的形式

存在是反對死亡和創造有感

Wednesday, July 16, 2014

Facebook vs. Google 的知識體系構造

Facebook 的知識體系是人為媒介的觸發型構造

Google 的知識體系是由目的及好奇交錯而成的主動型構造

如果略去實體世界因素的正規化修正影響

只要 10 年的時間

兩種知識體系在大腦中形成的腦神經網絡


應會是截然不同的兩類 Pattern

Friday, July 4, 2014

懸浮在空中的黑洞(A black hole on the airspace)

文明是層層疊疊加總,再進行消融作用後,所留下來的細緻抽象。
這不是定義,只是一種角度的描述。

《詩經.鄭風》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緃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悠悠我心」的用法本身就已是「抽象化」的思維,
而曹操在《短歌行》中改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又加上了「文化典故」的抽象借用。
前者原是女子對情人的思念,後者成了政治求才的軟宣傳。

但,想到這件事,其實是由近日在解決一個技術上的難題所引發的想法。

Windows 上的軟體開發,有新舊兩代的技術同時並存,舊的是 WinForm 技術,新的是 WPF 技術。我面臨的問題是:為了要達成某功能,須將這兩代技術混用為一體,此時造成只要是用 WinForm 技術的地方,所有的 WPF 使用者介面都會完全消失,像是出現了一個黑洞,把所有 WPF UI 都吸進去了,而獨留 WinForm UI 呈現在最上層。

這件事,讓我腦海裏出現一個句子:懸浮在空中的黑洞(A black hole on the airspace)。

這就是文明層層疊疊加總後,所留下的細緻抽象。




Monday, June 30, 2014

人臉偵測(face detection)

在新聞 APP 中,因為新聞照片在版面中必須呈現在 4:3 的方框裏,而照片有直有橫,人物的大小及位置在不同的照片中也差異極大,時而會發生新聞人物的頭像被自動版面規則橫切一半的情況。若發生在頭條版面,則情況就更嚴重。(見圖1)

採用「人臉偵測(face detection)」或是一個方法,利用偵測結果的傳回值,自動重新調整臉部在視框中的呈現位置。

有興趣可連到「http://rekognition.com/demo/face」去試試。我試著把聯合新聞網稍早頭條區的幾張照片進行人臉偵測(見圖2~圖5),圖2的側臉可以辦識出來,圖3的小臉也可以,圖4的多人臉也可以,但不是每張都順利,圖5口中喝著飲料的照片就失敗了。

找了一些 face detection 的 Library,其實效果都不算佳,一些判斷的結果,也很可能無法有效對位。

人的介入處理還是必要的,除了重新對位,還可以有觀點地強調人或事件的焦點,這是程式無法達到的事。Face detection 最多只能作為輔助的手段。


 
 
 


Sunday, June 29, 2014

王道劍

「他望著青溪的溪水緩緩流進油光浮面的秦淮河,不禁有些感觸地想道:千百年來多少讀書人在江南貢院追求魚躍龍門,從書齋走入官場,不正也像這青溪流入秦淮,再也不能回頭?」
這是上官鼎(劉兆玄)《王道劍》中的一段。

在扎根於歷史背景及金庸建立的框架中,上官鼎嘗試把武俠心法的發揮由佛、道往儒家思想移動。

88 萬字,3000 多張以手寫就的稿紙,但大量透過網路進行史料考據研究,類比與數位的交錯產物。

以下是一段媒體的問答。
問:您書中唯一提到的「閣揆」,是明代內閣首輔張居正。後來張居正因反貪與取消賦稅特權惹惱皇帝和權臣,死後遭抄家問罪,所有媒體都會猜你想表達的悲懷?
答:我們不用刻意對號入座,但歷史會重複,似曾相識不可避免。


Thursday, June 26, 2014

卡謬(Camus)的《異鄉人》(Stranger)

在近兩日累計兩小時許的捷運車程中
看完了卡謬(Camus)的《異鄉人》(Stranger)


存在主義是青年前期的我,所著迷的「氛圍」
同一時期讀《莊子》,也以存在主義觀之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
和《異鄉人》中主角莫梭在母喪後的情節類似
但,莫梭是疏離的,以不帶價值判斷的荒謬感生活著
莊子則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體認


此刻的生活,沒有戰亂的兵燹和砲聲(卡謬經歷著二次世界大戰)
卻有眾聲喧嘩的商業行銷和娛樂樣版的浮光掠影
Alien 和 Stranger 是不同年代的類似脫逃用詞
但 Alien 只是小巫,Stranger 是大巫



 

Tuesday, May 20, 2014

應作如是觀

網路世界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一切有為作品,稍縱即逝
要遇到保存良好的古跡,非是件容易事

而這,真是古跡了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oem/milo-index.html
(由左下角的"作品總目錄"進入)

沒有 upgrade
保有當年的風貌,那是:

一位詩人
遇上了網路,又遇上了 Flash
以及一點點的程式語言
Mash-up 左手的實、右手的虛
建了這座小堡
小文明遺址

應作如是觀

Friday, May 9, 2014

數位生態系的三個同時並存朝代

近日因某個原因,自已動手去寫 3 + 1 支程式,
而且分別是不同平台、不同硬體、不同程式語言。

先是用 C# 語言、Visual Studio工具,
在Windows 及 Windows RT 環境寫了一支 App的兩個分身;
然後用 Objective-C 語言、Xcode 工具,
在 iOS Device 環境再寫了一支 App;
這幾天則是轉戰 Android,用 Java 及 Eclipse 工具,
再寫了另一支 App。
當然,這幾支都是 Hybrid 型態,
所以少不了用上 HTML、Javascript、JSON、HTTP 等技術。

有趣的是,這樣的程式碼交錯寫作,
特別能感受到這不同語言之間的習氣、文化及歷史脈絡。

雖不是很精確,但約莫可差比擬之,如下:

Windows + C# 是漢代的習氣,
如同錢穆在《國史大綱》中,
贊賞漢代的州縣地方分權是歷朝中最紮實有效的,
Visual Studio 也帶給我這樣的感受,
但 Windows 與 Windows RT 之間的改朝換代卻有令人不適之處,
如西漢與東漢之交。

iOS + Objective-C 是明代,
明代的疆域雖不及唐、元,但文明發展精緻而繁複,
只是中央集權與廠衛的拑制,在享受相對高檔的生活品質時,
總是不自由而處處受制。

Android + Java 則是戰國時期,
有最高峰的思想和架構,全然自由發展的OOP(物件導向),
Eclipse 像是論點的交鋒,隨時可以Plug-in各種資源和方法論,
但自由有其反面,因處處都在發展之中,少了流水般的情緻。

Thursday, May 8, 2014

上帝要的牛頓和魔鬼要的愛因斯坦

宇宙初起是一片混亂。
上帝看不過去,就說:讓牛頓出生吧!
於是世界就在牛頓定律下井然有序地運行;
換魔鬼看不過去了,就說:讓愛因斯坦出生吧!
於是世界又恢復了混亂。

愛因斯坦的:
狹義相對論
 讓時間變成不是生活直覺中的時間
廣義相對論
 讓空間變成不是生活直覺中的空間
光電效應
 開啟了量子論以「機率」為真理的世界

時間、空間,和存在本身,都混亂了
很好的啟蒙,I Like It

Wednesday, April 23, 2014

Feynman Diagram


霍金(Stephen Hawking)果然是大師
過去分別在不同的幾本書中看到了費曼圖(Feynman Diagram)
但沒有一次弄懂究竟是什麼
今天在讀 Hawking 的《大設計,The Grand Design》時
突然了解了那是什麼(至少是方向上的理解)

在宇宙的四種基本力:重力、電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
古典理論中的電磁力已有量子場論的版本:量子電動力學(QED)
其他三種也有一些嘗試中的理論
統一場論(萬有理論)究竟可不可能呢?


 

 

Sunday, April 13, 2014

人如亂世


「人如亂世」

今天在交錯忙碌不同事務的同時
心中一直啄磨著這四個字

原本這是有人論胡蘭成的用詞:
「我以為他的好,在於他自成體系,
 又和周邊的一切絲絲相連。
 他自身便是一個時代,一個亂世。
 他的鄉土的樸拙,混雜了城市的浮華,
 他的文人的血脈,沾染上江湖匪氣,
 他的文字嘮叨瑣碎,又獨有胸懷和決斷,
 他是個多情種子,卻一生薄情寡義。」

以百年為單位的時間刻度來說
現在應算是個承平之世
但訊息的繁雜失序與淘淘湧洶
卻恰是「人如亂世」的年代

人的一生能做好、做深的事,僅能寥寥幾件
在訊息社會中生活流轉
心如亂世

臉譜化運動

我們對於人物的認識
在初期印象後,很快就「臉譜化」了

所以秦檜是「奸臣」、和珅是「貪官」,而袁世凱是「竊國大盜」
即使人和人所做的事不是那麼一刀兩切,我們也只能這樣理解
因為這樣省時、省力、方便,不必和人再爭議

即使是好的方面,也一樣會進行「臉譜化」
如孫文也曾因對民初民主政治的失望認真考慮過要「權宜專政」
但孫文的臉譜造形是和專政涉不上邊的

近期的事件也開始有臉譜繪製的社會供需
學運領導份子被畫了一款臉譜
警察局長在稍晚也被畫了另一款臉譜

Tuesday, April 1, 2014

物理小故事

花了八年的時間
和若干人因職務分工而協力
這些人是人類裏常見的一種品種

這期間,用盡各種方法正面撞擊、側邊誘導
到後來仍終須放棄

原因很基本,像是物理小故事
一切關乎「速率」和「高度」

當你的速率是他們的 10 倍
而高度也有 10 倍時
這相乘後 100 倍的時空落差
會讓你的語言、邏輯、淺而易見的知覺
都無法取得有效的溝通

八年了
再不想個取而代之的方法
只能同歸於盡

Friday, March 21, 2014

策略A


有一個策略A
但策略A的執行涉及許多協同單位
彼此之間有禮貌上的善意
但沒有真正理解意義上的共識

吾人沒有足夠的策略決定權
此時,該以有限的能量來執行策略A
或放棄策略A,讓策略B被妥協出來
那一種選擇對組織的效益更好

Thursday, March 20, 2014

寫程式也能有冰心的清明感

Windows App 在市場上錯過了快三年的時機
但 Windows App 的程式架構和系統思維卻不落後

「udn 讀書吧」Windows Store 版的 App
之前交付給一位現已離職的技術人員開發
花了四、五個月的時間,做不出個可用的東西
近一周多來,自己在一些畸零時間湊出約莫 2~3天 的時間
完成了 Windows Store App 與 Server 的系統介接及基本的介面

雖說寫程式沒有溫度
但嚴謹的思考過程及架構一個虛擬世界
也能有冰心的清明感

附圖1 是 App 在 Windows Tablet Simulator 執行的畫面
附圖2 是開發及測試時間的 Desktop 擷圖 (程式碼揭露考量, 拿掉此圖)

Monday, March 17, 2014

詩人,以前的文化創意人


詩人,並不是特別的物種
可以視之為以前的文化創意人
畢竟以前並沒有太多的文創產業
詩詞、著作,加上書法、繪畫
足以表達創意的產業約莫如此
即使不提南宋元明清以來的庶民娛樂文化
小說、戲曲等新興文創產業
西晉時左思的《三都賦》也曾一時洛陽紙貴

但二十世紀末以來至今
詩人的文創能量顯得貧乏
或者說,不是「詩人」變得貧乏
而是今之詩人變得貧乏
原本的文創人才開始不化身為詩人了
只將詩意作為祕藏的技能

Sunday, March 16, 2014

政治與宗教

中原王朝的祭天,是個抽象的天
而大和民族的神社卻有個天照大神

萬世一系的天皇和歷史機運
在明治維新後以神社為基礎形成了國家神道
國家神道下的神社社格體制
成了一種思想統治的工具

中世紀的羅馬天主教是政教分離的統治型宗教
而日本國家神道是政教合一型的統治型宗教

印度有政教一體的婆羅門教(印度教前身)
也有脫離政治的佛教

佛教和中國的民俗宗教未過多涉入政治
這多少也是因為儒家在政治上的能量夠強大
以及漢民族的世俗性格吧







Sunday, February 23, 2014

ECONOMY = ECO + NOMY


「economy」可拆成: eco + nomy
eco 是家園、生活圈、內在循環互動之意
nomy 是準則之意
economy 組合成: 生活圈裏人與萬物互動方式的準則

由發展來看, 先是出現在哲學領域中
後來歸到政治學的範疇
最後因深化發展的需要, 逐漸完備成獨立學科

因此, 經濟學不只財經領域
邏輯和數學也都只是經濟學的工具

用復古的原意來 renew 學科本身

Saturday, February 22, 2014

自助財富倍增法

某甲自助財富倍增法
準備:寫一則好聽的故事,和一位也想賺錢的朋友某乙

Phase 1 :
甲以100萬成立公司,發行10萬股股票,每股10元
Phase 2 :
公司進行溢價增資再發行2萬5千股,乙每股80元投入200萬買下股份
Phase 3 :
用上述那則好聽故事吸引某外部投資人(其實是也想賺 P4 的錢)
公司再發行7萬股,外部投資人投入700萬以每股100元買下股份
Phase 4 以後就先不談,反正是繼續膨脹的
此時(Phase 3):
只投入100萬的某甲,已擁有1000萬身價,且仍擁有公司主導權(占51%股份)
投入200萬的友人乙,已有市值250萬股份,小賺50萬(如有P4也會開始大賺)
外部投資人此時投入700萬,市值700萬,正蓄勢待發
公司由P1到P3,累計投入資金1000萬,但市值是1950萬(950萬冒出來了)
這是自已編的腳本,資本主義的自我膨脹類型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附圖參考。


Sunday, February 16, 2014

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在矛盾的辯證中創造美感


日本人的思維,習慣在矛盾的辯證中創造美感

櫻花因為短暫盛開後的凋謝而極美
武士因為隨時可為主君死而淋漓盡致
天皇萬世一系,既重要又被虛位看待
滿腦子超級抽象的美感和理想
卻用邏輯混亂的方式來思考和實踐

日本和德國都有很強的歷史意識,
但德國人可誠實多了

前些日子重看《沉默的艦隊》
(日語:沈黙の艦隊;英語:The Silent Service)
以前第一次看時,視為經典
這次卻愈看愈感到厭惡,不是厭惡漫畫本身
而是厭惡日本人那種強加在別人身上的自身混亂思維

在安倍晉三身上看到另一種面貌的海江田


Wednesday, February 5, 2014

不來梅(Bremen) 的景致

挑了一些在不來梅(Bremen)拍下的景致:
有表面結成了冰的河,一座誘人的風車;
許多保有中世紀石子路面質感的街道;
不少餐廳喜歡在牆面掛滿人物的歷史照片,
德國人的歷史意識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例;
街頭藝人雖多,但這位是在彈豎琴,琴音悠揚 ...











古典的繁複美

現代主義、國際主義建築,仍至包浩斯(Bauhaus)主義
都強調設計風格與機能的一致性,反對多餘的裝飾

這幾年的網頁設計/APP UX 設計也朝向極簡風格設計
尤其是 APPLE 這幾年的興起,更強化這個傾向

數位化的事物這麼發展,在一段時間內如此倒也無妨
但卻很難想像「極簡」若成了所有設計的圭臬
那世間未免太可惜,如同台灣建築的貧乏與單調

第1、2張照片是不來梅(Breman)市政廳
文藝復興式風格,並加上了巴洛克式的繁複裝飾
後面的其他照片,有市政廳廣場的周遭
施諾爾區(Schnoor)一些中古時期的街道與房舍
第7張磚紅色的建築是不來梅中央車站(歷史主義式建築)

繁複的設計及裝飾有沒有用?
有的,對人心有助益
再者對體驗經濟(The Experience Economy)也有幫助












不來梅(Bremen) 的成人童話風格

不來梅(Bremen)是德國童話大道的終點
童話大道是依著格林童話收集日耳曼傳說故事的區域
以許多城市為點,連成的一條線(大道)

和不來梅最有關的就是「城市音樂家」
故事中的驢子、狗、貓和公雞,不斷被拿來作各式創作

除此之外,整座城市似也有造形創作的癖好
不論在教堂、市政建築或是一般巷弄
都有不同其他歐洲城市的造形繁衍
非希臘羅馬系、非天主教系,像是成人童話的酷異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