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7, 2013

石頭與歲月

若只看適合人日常生活其中的石造建築(埃及和馬雅金字塔就不算,成廢墟的也不算)
人類所造以石材為主要構造的建築物,最長壽的大約有二千多年的時間
以石頭本身經過千萬年的重力、壓力形成來看,成為建築物的歲月還真是只有一瞬
(對於木造建築物只能一句紅顏薄命)

「二十餘年如一夢,此身雖在堪驚」
在靜默中游走城市的大道與曲徑,時間仍洶湧奔逝
真正堪驚的是突然意識到的存在與消逝

張大口咀嚼時間,忘記三段論法的限定
想想「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態中」
以致「萬物靜觀皆自得」

圖1~4是哲羅尼莫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
曼努埃爾式(Manueline)的經典建築,融合了哥德式、初期文藝復興及摩爾人風格
在紋飾部份,甚而有印度教廟宇的繁複構圖特色
建於1515年的這座修道院在石造建築算是步入中年了,歲月已蝕下一些痕跡
圖5是里斯本市內的里斯本主教堂,建於1150年,相對年輕的老電車剛由門前駛過


-- 補記, 2013-2-23 @Lisbon







沉浸於海洋帝國的榮光

南美最大的國家是巴西,巴西是萄葡牙語系國家
除了南美、非洲等地,萄葡牙這個曾經的殖民帝國
在十七世紀時也曾活躍在印度洋、東南亞一帶海域(明代稱之為佛郎機)
但是,現在卻完全看不出這個海洋國家的任何恢宏氣勢
即使是懷想都有些困難

萄葡牙和西班牙這兩個前期的海洋帝國
和後期的海洋帝國(如英國)
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自殖民地攫取回來的資源
透過工業革命及資本累積,形成產業發展的正回饋效應
而前者卻只是將資源轉成奢華的宮殿或珠寶
國內仍是廣大的農業社會,也缺乏足夠的市民階級

即使有這不同,萄葡牙衰落之速仍然令人驚心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是關鍵的轉捩點
里斯本85%的建築毀壞
海洋殖民帝國的維持能力突然喪失

1755大地震不僅敗去一個萄葡牙帝國
連帶也進一步牽動了啟蒙運動的發展
萄葡牙在十八世紀時是極虔誠的天主教國家
自十六世紀初以來一個多世紀的擴張與繁榮
把這個世界視為上帝所造的所有世界中最好的一個(苦了被殖民的人)
但卻受到了「上帝的懲罰」
這大地震究竟是自然事件還是上帝的懲罰
剛好成為啟蒙運動辯論的標的(自然的歷史 vs. 上帝的歷史)

圖1是立於大航海時代萄人出海處的「發現者紀念碑」,上面有:
首創航海學校的恩里克王子(Infante D. Henrique)
發現好望角的狄亞士,由海路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達伽馬
首次航行世界一周的麥哲倫等人
圖2是在紀念碑一側的船塢,一群小小的遊艇
由圖1和圖2實在無法感受「大」航海時代
圖3是里斯本有名的藍磁磚,上面是1755年大地震前的里斯本
圖4是一盞普通的路燈,上面有一艘船
里斯本沉浸在許多小細節緬懷歷史榮光
彷彿這塊土地,只有大航海時代的那幾代人們才真正活過
圖5及圖6在雕像及建築上都可看到花草或幾何的紋路,這是摩爾人遺留下來的風格
圖7只是塗鴉,街頭的搔癢


-- 補記, 2013-2-22 @Lisbon












陸地之終 海洋之始

腓尼基人、羅馬人、日耳曼人(西哥德)、摩爾人...
在大歷史的脈動下,相繼來到這氣候宜人的臨海之地

聖喬治堡(Castle of São Jorge)一側的阿法瑪(Alfama)
曾經是封建領主旁的貴族聚居之地
在1755年達芮氏9級的大地震後,開始沒落

這兩百多年的沒落
把整座城市噴灑成慵懶細緻的水彩畫

圖1是阿法瑪的一覽,
已沒有海洋帝國的氣派,卻有遊戲電玩裏海洋城市的風情
圖2是在阿法瑪一側高地上彈著Fado音樂的老者
圖3沒有做過影像特效,建築本身已褪色成水彩畫
圖4和圖5是街道和建築,皆被時光鏽蝕而成自有風味


-- 補記, 2013-2-21 @Lisbon







離開信手拈來都是魅惑影像的地方

離開信手拈來都是魅惑影像的地方
來到陸地之終海洋之始,歐陸的最西端

以下浮光掠影
收置於昨日之終今日之始,記憶的在水一方
鼠人、面具、老鐘、貢多拉、櫥窗、伽利略與達文西

-- 補記, 2013-2-20 @Venice & @Lisbon









勾勒出自己的地圖

在地球表面以停駐點連線
逐漸勾勒出自己的地圖

曾經是別人的歷史
現在成了你的歷史

在時空中尋找尚未完成的未來

-- 補記, 2013-2-19 @Venice






純色的力量

純色的力量

這是威尼斯東北方布拉諾島(Burano)的民居建築
每一間房舍都簡單輕易地,大膽用色

像是因為內心純淨
所以用起純色來揮灑房宇,一點也不生怯

我們對於色彩的謹慎
像是犯了某種不明所以,但來自傳統的禮教之罪



-- 補記, 2013-2-18 @Venice






烏鳥心向明月

這張照片是機緣的一瞬
白天,天藍無雲,明月正當空
烏鳥佇於高高屋簷一角
吾剛由一長長狹巷轉出
角度剛好
剛好把烏鳥心向明月
拍了下來

-- 補記, 2013-2-19 @Venice



用窗台對街坊及路過的旅人打招呼

用窗台對街坊及路過的旅人打招呼
每一戶人家的問候都有不同姿態,說著不同話語

在縮小版的小街小巷小廣場
旅人的耳畔總是彌漫著輕柔的絮語

P.S. 或許台灣不需要雄偉的更多建築
要的是遍地開花長草的原創不同

-- 補記, 2013-2-18 @Venice









威尼斯飲用之水天上來

威尼斯被運河環繞、切割
這些運河都是潟湖的一部份
潟湖其實是海水
這裏的河/湖/海都是鹹水

「井」的概念在這裏被顛倒過來實作

在地面上挖了很淺的一口井
在井的四周地層圍起由碎石組成的過濾機制
當雨水自四周流入地面後
便過濾後集中在這井下面的大集水槽

中古時期,由教士管理井蓋的鑰匙(防止有心人士下毒)
每天晨昏各開啟一次,讓民眾取用

威尼斯飲用之水天上來


-- 補記, 2013-2-18 @Venice







魂魄被古老所攫獲

我的魂魄被古老所攫獲

斑駁和褪色,磨去過多的表現欲和鋒利
沉澱出一種真實存活過的鮮明形象

這裏的每一片牆或門窗
都讓我不再輕浮

P.S. 圖4是圖3的拉近鏡頭,可看到人物的肖像。
P.P.S. facebook 會自動縮圖,以致於原照片細緻的紋路看不清楚;少了這細緻的紋路,也少了真實的力量


-- 補記, 2013-2-18 @Venice









水和光造就了一切

水和光造就了一切
我們成了一切的一部份

我們在文明之中
文明由人類造物所呈現

光和水把我們的文明
如此清明地與一切共同沉醉

-- 補傳, 2013-2-18 @Venice, Burano